美军造舰下饺子,遇上大麻烦,美国荒废的30年,给我们也提了个醒
美国海军的造船活动,目前面临着相当大的麻烦,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。眼下,美国海军认定,要同时筹备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潜艇的生产,投产三艘伯克级驱逐舰,再投产两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潜艇,但美国私营造船厂对此是做不到的。
美国是一个私有制为主的国家,按照新自由主义者们的说法,私有制可以激发出创造力和竞争力,比中国的国有企业更好。那么,为啥美国的私有船厂举步维艰,进而导致美国军舰在“下饺子”方面开始赶不上中国了呢?
美国船厂工人正在切割钢板
美国造船委员会主席马修·帕克斯顿最近对媒体表示,美国私营造船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严重缺乏高素质劳动力。所以他提出,美国联邦政府正在加大对各行业教育项目的投资,这有助于船厂,以及船舶工业的供应链企业,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。问题有这么容易解决吗?
其实,美国海军造船的根本问题,就是整个造船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了。这种失败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03年前。
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德国开展了无限制潜艇战,让美国下定决心,大力培育本国商船队。1920年6月5日,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琼斯法案,要求,在美国境内航运的船舶必须是完全在美国境内组装,主要部件必须由美国本土制造,必须悬挂美国船旗,船舶的所有权至少有75%归美国公民,船员中至少有75%为美国公民,高级船员必须全部为美国公民。
很显然,这是个完全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垄断法案。美国船厂、航运公司和水手队伍在贸易保护政策之下,成本越来越高,竞争力越来越差。到了1936年前后,美国的商船队就开始不行了。于是美国政府又开始对对造船和海运业实行全面补贴。到了二战期间,海量的军舰和运输船订单落到美国船厂头上,掩盖了竞争力低下的事实。
但是二战一结束,老问题马上暴露出来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日本凭借价廉物美,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商船制造国,当时就打垮了美国。再后来,随着韩国和中国造船业的崛起,美国造船业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。
琼斯法案摧毁了美国造船业竞争力
冷战高峰期间,美国海军还是给造船业下了很多订单,继续掩盖了问题。但是自从冷战结束。美国的经济发展重点,就不再是造船这种资金和技术密集,劳动力密集,利润有限的产业了,而是金融、信息等看起来利润比较高的产业。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美国财团,也没有复兴造船业的兴趣,直到中国海军“下饺子”的大爆发出现。
所以,马修的说法是正确的,无论什么产业,根本因素是人,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,任何产业都是开展不起来的。但对美国来说,这个问题在103年前先埋下了祸根,又在冷战结束至今的30余年时间里历经“大荒废时代”,今天已经难以看到解决的希望。
但是,马修等人还是打算挣扎一下。他说,自己完全不同意海军的判断,并认为美国还有一些生产潜力,有的没能得到充分利用,有的压根就没有动员起来,而海军没有考虑。马修为此提出,美国海军“首先要有稳定的预算”,还要进行“高度密集的投资”。
美国国会试图立法挽救造船业
这话在理论上没错,但是美国现在不仅仅是船厂有问题,而是整个供应链都有问题。比如说,船厂是需要一些专用机器设备来建造船只的,也就是所谓的港口机械。然而今天的港机产业,同样是中国占绝对优势。特别是位于中国上海的振华港机,占据了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市场。这完全是靠这家企业通过自力更生、自主创新,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,通过竞争取得的成绩。如果美方为了给美国海军大量建造战舰,再拿“中国制造”说事,威胁和挑衅中国,中国政府完全有权力采取措施,禁止向美国船厂出口港机。那么靠美国自己的工人队伍,能够重建一个发达的港口机械产业吗?这一点我们是质疑的。
大家都记得在2020年上半年,当新冠疫情在美国肆虐的时候,美国政府甚至动用了国防生产法,来要求各大工业企业提高口罩的生产能力。但实际情况是,美国各大企业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源,但是连一条全自动化的口罩生产线都造不出来,口罩价格是中国的五倍都不止。最后还是靠从中国大量进口,才解决了燃眉之急。
美国连港口机械都要依靠进口
在所有这些问题的背后,都是因为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,导致美国只能保住电子信息、宇航、生物医药等几个行业的竞争力。在更广大的其他制造业领域,不但没有优势,连生存都是问题了。这是今天中国制造业对于美国最大的优势,也是美国方面全力以赴,想要去翻盘的一个领域。
因此美国在军舰建造能力方面,以及在更大层面上整个制造业都荒废了的教训,给我们提了一个醒:中国在后续的产业发展当中,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各种基础工业的平衡。即使是机械制造、船舶工业,这样看起来有些傻大黑粗的产业,对于确保国家经济安全,国防安全和供应链安全是十分必要的。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是人,大量素质高、年龄结构合理的制造业队伍,从设计人员、研发人员到工人技师缺一不可。只要保持住了强大而平衡的制造业队伍,中华民族就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。